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逃離”京津冀霧霾的人們內心是怎麼樣的掙扎?

“逃離”京津冀霧霾的人們內心是怎麼樣的掙扎?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5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逃離”京津冀霧霾的人們內心是怎麼樣的掙扎?

一些在霧霾下“同呼吸共命運”的人選擇外出甚至移民的方式“躲霾”,逃離並非易事,總會遭遇堅守和放棄的強烈對撞。

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佈後的三年,污染下降趨勢明顯,重污染髮生的頻率、程度也在降低,但頻頻發生的霧霾還是會讓部分人選擇逃離。

治理霧霾是一場全民運動,在這場“持久戰”中,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

爲躲霾移民其實“想回來”

37歲的樊蓓目前在教育行業某企業負責心理諮詢工作,2001年來到北京的她已在這座城市工作生活近16年。對於這座城市,她有着很複雜的情感,這種複雜的感情在她的孩子到來後日益顯著。

連續三年離京躲霾

“第一次感覺霧霾比較嚴重是三年前,那時剛剛爆出北京霧霾超標的情況。”樊蓓說,那是她當母親的第三年。

爲了應對霧霾,兩年前,樊蓓爲家裏添了2臺空氣淨化器。“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又和其他家長集資給孩子幼兒園買了1臺,我們辦公室裏也放了一臺,最近還準備再買1臺。”

然而,即使這樣也並沒有讓樊蓓心裏踏實。“雖然孩子的幼兒園條件各種環境都比較好,但是一到冬天咳嗽感冒的人就比較多,患呼吸道類疾病的也比較多。”

爲了躲霾,這三年來,樊蓓每年冬天都會帶着孩子離開北京,“第一年去了三亞,在那裏呆了兩個多月;第二年我們去南方自駕遊,從北京出發,到廣西、貴州之後再回到北京,中間也大概兩個月時間。每次都是12月或1月開始出發,3月份再回到北京。”

每次“躲霾”,都是全家出動。“一般都是全家一起走,如果我老公走不開,我會先帶着孩子和父母先出發。”

“今年我們去了美國,九月份出發,在那邊住了四個多月,最近因爲有些事處理就提前回來了,要不肯定會霧霾季節過了再回來。”樊蓓說。

“和小時候的天不一樣了”

去美國躲霧霾?記者有些好奇,爲何躲這麼遠?

“其實我們想移民到美國。”樊蓓告訴記者,這個想法三年前就有了,“有幾個方面的原因,霧霾是比較大的推動因素,也希望給小孩一個更寬鬆的環境”。

每天看到朋友圈轉發的各種霧霾的圖片,覺得比較可怕,雖然生活中並沒有遇到因爲霧霾確診爲各種病症的案例,家裏也購置了空氣淨化器,但內心的恐懼總是讓她覺得不踏實,這種不踏實在孩子身上就更加明顯,“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呼吸到乾淨的空氣。”

對於普通人來說,移民美國是件大事,並不容易。家裏人怎麼看?對於這個問題,樊蓓表示,家裏老人比較支持,現在孩子比較小,對於當地的環境也比較喜歡,很喜歡當地的陽光空氣。“而且對於霧霾,我老公的觸動更大,他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看到最近幾年北京的霧霾這麼嚴重,他很難過,和小時候的天不一樣了。”

爲了辦理移民,樊蓓一家從2013年年底就開始準備,“需要準備資金還有各種材料等”。

辦理各種手續用了兩年多時間,“現在手續材料已經審批得差不多了,但因爲遞交的人比較多,還在等排期。”

另外,也從生活方面進行了準備。“去之前肯定會有一些擔心。這次之所以在美國待這麼久,主要是帶孩子去那邊適應環境,找當地的幼兒園適應語言等問題,我們也會在那裏開啓新的生活和事業,方向更加明確,但也不會太擔心找不到工作,還是有一些機會。”樊蓓說,以後也會把老人接過去,如果比較適應當地環境,再給他們辦理親屬投靠等手續。

在談到移民過程時,樊蓓表示,並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但當記者問到移民之後是否還會回來時,她說,“其實還是會想回來,畢竟親人朋友都在這邊,我們的積累也在這裏,以後可能還會回來。”

“撤退”麗江只是個人選擇

天就像個蓋子一樣,灰濛濛的,能見度很低。蘭燕飛把窗戶關得死死的,3歲的兒子不能出去玩兒,只能趴在窗戶邊上看看外面。

逃離生活7年的北京

蘭燕飛就這樣看着兒子,這是2013年還在北京時的場景,至今讓這位母親印象深刻。次年初,因爲無法忍受霧霾,她逃離了生活工作7年的北京,“撤退”麗江。

離開北京3年,只要是霧霾天,蘭燕飛總會收到朋友的信息,“覺得我當初的決定非常對,他們看到我發的藍天白雲照片就‘咬牙切齒’。”

兒子2010年出生在北京,女兒2015年出生在麗江。去年年初,因爲兒子要上小學,蘭燕飛又舉家從麗江搬到深圳。

蘭燕飛是湖北人,2007年從江蘇到北京。對天氣的關注要從2010年開始算起,那一年,蘭燕飛懷孕了,她開始覺得空氣問題比較嚴重。

這也跟丈夫的工作有關,“他一直在公益領域工作,對環境污染有些研究,比較早關注這個,有時候我們會討論空氣方面的問題,他給我普及了很多專業知識。”

個人關注的背後有國家層面的推動。2012年,國務院發佈空氣質量新標準,增加了對PM2.5值監測。2013年是北京開始在35個空氣質量監測站監測PM2.5等5項污染物質的“元年”。

也是在這一年,蘭燕飛發現3歲的兒子特別容易生病,每次去醫院,排隊看病的孩子總是特別多,並且很多都是呼吸道方面的疾病。

蘭燕飛說,小孩太小,她只想努力讓他去一個環境更好的地方生活。

面對霧霾想到逃,有沒有想過要去改變?“我解決不了霧霾的問題,那我就解決家庭的問題,解決孩子面臨的問題。”保護孩子,是蘭燕飛的選擇。

“可以多一種選擇”

策劃一場逃離。首先是來自父母的反對,“他們的理由很直接,我在北京打拼多年,好不容易工作、生活穩定了,終於步入正軌,卻要把一切都拋棄,太可惜。”

2014年,蘭燕飛32歲,有着不錯的工作,已拿到工作居住證,兒子也上了公立幼兒園。說到逃離,父母對她未來的發展充滿不安全感,但對蘭燕飛來說,不安全感來自生活的環境和孩子的健康。

還有工作,離開北京不意味着隱居,得掙錢、要考慮生存問題,正好有一位麗江的朋友聯繫蘭燕飛過去幫忙做新媒體,這對本就從事媒體工作的她來說並非難事。“這個是最主要的,把工作敲定了,其他的都好說。”

蘭燕飛回想了一下,在這場逃離中好像沒什麼“決定性時刻”。當年3月,計劃好了,收拾東西、打包行李、工作交接、訂機票,就這樣平順地離開。

最具有儀式感的是和朋友不停地約飯,“在北京那麼多年,朋友很多,今天一桌明天一桌,大概吃了半個月。告訴他們,我要走了。”

有朋友對這樣突然的決定不解,在北京這麼久了,人還年輕,有大好的拼搏奮鬥空間,不就是霧霾嘛,幾天就扛過去了,怎麼說走就走了呢?

“如果我沒有小孩,我也不會覺得是很大的問題,就像很多人一樣,雖然霧霾那幾天很難受,但是我可以扛過去,心裏都會這麼想。”

霧霾再次來襲,不斷有朋友向蘭燕飛諮詢是否應該離開,“我不能代替任何人做這種決定,這種選擇是非常個人化的,我只是建議,爲了孩子的健康,可以多一種選擇。”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