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來:讓醫改成果惠及每個人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來:讓醫改成果惠及每個人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6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來·百姓故事】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來:讓醫改成果惠及每個人

人吃五穀雜糧,難免染疾。就醫治病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也始終是黨和政府的牽掛。

衆所周知,醫改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回望剛剛過去的2014年,醫改在爲緩解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上,紮實地做了很多推進性的工作。

“家門口”看病:方便又放心

對於家裏有一個8歲孩子的張女士來說,最怕的就是孩子有病。過去,雖然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相距北京兒童醫院甚遠,也知道兒童醫院日均門診量高達1萬多人次,但還是想帶孩子去那裏就診,“那裏的專家多水平高,圖的就是放心”。

現在,張女士的想法有了轉變。孩子有了頭疼腦熱不再直奔兒童醫院,因爲社區衛生站來了一位水平挺高的全科醫生。“剛開始,我也不放心,抱着試試看的態度帶着孩子去看咳嗽,排了兩個號就看上了,非常方便。”令張女士意外的是,幾劑中藥下去藥到病除。

要想把患者留在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廟小但一定要有真神”。隨着醫療資源下沉的政策導向作用,着力爲基層儲備人才的諸項政策生根發芽,正顯示出勃勃生機。

僅僅2014年,中央財政投入15億元支持招收5萬名住院醫師培訓,基本形成“5+3”人才培養新模式;基層全科醫生增加3萬人;四川等四省份啓動全科醫生特崗計劃試點,1000多名全科醫生已經全部到崗工作;5600多名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接受培養;全國1400餘家支援醫院對口支援3700餘家受援醫院,近17萬人次的城市三級醫院醫務人員到縣醫院常駐工作,診療患者近6000萬人次。

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就近享受方便又放心的醫療服務,越來越多的百姓形成了“常見病慢性病就近看病”的就醫習慣,“全國人民上協和”的就醫觀念開始有了變化。

北京協和醫院等大型三甲醫院正迴歸診治疑難雜症的定位,稀缺的優質專家資源給了真正需要的患者,大批的常見病慢性病患者回流到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大醫院的“戰時狀態”、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問題正像堅冰遇春,逐漸消融。

“醫保”來保障:省錢又省心

2014年1月,安徽省天長市汊澗鎮中心衛生院,71歲患者呂夕蘭因肺心病住院18天。“住院將近20天,只花了不到1000元。這裏看病便宜,新農合也報得多。”呂夕蘭說。

目前,新農合政策範圍內門診和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提高到50%和75%以上,國家對新農合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320元,和城鎮居民醫保的補助標準相同。我國基本醫保參保人數已經超過13.25億人次,覆蓋了95%以上人口,織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

但是,仍有一些患者因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而因病致貧,來自安徽的中年人李寶成因患肺癌住進醫院,前後近三個月的住院治療,幾乎花去了他全部積蓄。

“這次住院治療,我花去了近20萬元,可這病是無底洞,後面我還要接着治啊。”李寶成坦言,如果沒有大病救助機制,他可能會放棄後續治療,實在不忍心給家人帶來太過沉重的經濟負擔。

大病保障是社會的“穩壓器”,托住底線,避免出現家庭災難性醫療支出,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2014年,我國大力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各省都開展了大病保險試點,有10個省份全面推開,全年籌資155億元,243萬人受益,大病患者實際報銷比例提高10%~15%。

爲方便異地就醫的患者報銷醫藥費,國內信息平臺已經與16個省級平臺互聯互通,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應急救助的銜接機制在探索中逐漸明晰,百姓就醫的“接力”保障初步形成。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隨着醫改進程的推進,6年來,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相繼建立。

其中,即便是醫改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公立醫院改革”,在2014年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2400多個縣級公立醫院破除以藥補醫,取消了藥品加成,調整了醫療服務價格;27個省份完成試點縣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人不在醫院兼職的專項清理。

一年來,我國在醫改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攻堅克難,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努力推動醫保、醫藥、醫療“三醫”聯動,各項醫改任務正在順利推進,越來越多的醫改成果正惠及更多的百姓。(記者金振婭)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