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網傳:川大收發室老人等待心愛女孩半世紀

網傳:川大收發室老人等待心愛女孩半世紀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6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飛華健康導讀:

網傳:川大收發室老人等待心愛女孩半世紀

前情提要

網絡上最近在熱傳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川大一名叫楊忠渭的老人,50年來一直在等待當初的心動女孩,他們因女方家長反對而被迫分手,那個女孩對他說“你等我,我會給你寫信的”,楊忠渭於是一直等她,每天朝收發室跑,直至終身未娶,晚年仍在川大的收發室義務工作,用一生等待那個已成婆婆的女孩。

成都晚報記者經過幾日的走訪,多次與楊忠渭老人對話,發現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傳說——老人說是有過那麼一個女孩,但對方沒對他說過那些話,他也沒在等她。他在收發室工作,純粹是爲大夥兒服務。

網上傳得轟轟烈烈的悽美愛情故事,昨天經成都晚報報道後,大多網友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故事只是傳說,連川大這位70多歲的大爺本人也否認曾等待過那個女孩,稱那個女孩沒說過“你等我”之類的話。昨日,成都晚報記者找到了遠在上海的女主角——比楊爺爺還大一歲的蔡體行婆婆,她的一番話更加否定了網傳的真實性。

A女主角怎麼說?

我們沒戀愛過

我也沒說過給他寫信

蔡體行婆婆與楊大爺的故事,在楊大爺口中,他是這樣對記者說的——“我們是遠方親戚,她比我大一歲。我10歲時從老家遷到上海,週末就愛到她家去玩。我們感情很好,可能就有點那個,我當時也想過,要是跟她在一起真好……這樣的生活持續了6年,兩家的大人也比較看好我們,但後來我17歲時從軍,被分配到四川,她的家人就沒再同意我們的事。分別時我們吃了頓飯,但她沒說那些話,這麼多年我也沒等過她。”

成都晚報記者昨日輾轉找到遠在上海的蔡體行。知情人說,她和老伴是令人羨慕的一對,她的媽媽也已經90多歲了,依然健在。

在電話中,蔡體行耐心聽完原委,連說雖然事隔多年,她依然記得楊忠渭,“他是我舅媽的弟弟,所以我叫他小舅舅”。她的確和楊忠渭一起玩過,但那時年齡還小,“怎麼可能往那方面想?”更不可能談戀愛,也從來沒說給他寫信。楊忠渭到四川后就沒有回過上海,也不聯繫他在上海生活的三個姐姐,而她從來就沒有到過成都。“你如果不信的話,可以再找他的幾個侄子問問呀!”記者聽得出來她開始有些激動。並且她說,聽說楊忠渭到成都後,“腦子就出了問題”,他媽媽在寧波鄉下,“腦子也有問題”。

B老人在說謊嗎?

成都晚報報道“川大老人苦等情書50年”傳聞只是傳說的消息,提到老人自己親口對記者說他沒有等什麼信,也沒有女孩對他說“你等我”之類的話,昨日在網上引起極大關注。不少對此不敢相信的網友紛紛說,“老人怎麼可能對記者說真話?試問你會對一個陌生人說心裏話嗎?”

昨日,成都晚報記者再訪楊大爺,將蔡體行的照片給他看。這是蔡體行在上海的近照,微胖的圓臉,刻上皺紋的鬢角。楊大爺的表情沒有一絲變化,定睛看了又看,喃喃地說:“像,可能像,可光看頭像還是不行,還是要看本人。”如果真的見到她,會說什麼呢?老人又茫然了:“不知道。”

老戰友:

我們不瞭解他的感情生活但可以證明他說的是事實

“我們不瞭解他的感情生活,但我們可以證明,他說的其它情況都是事實。”昨日在看到關於“情聖”的報道後,楊忠渭當年的戰友、從四川省氣象局退休的馬玲隸婆婆主動致電成都晚報。原來在1951年,上海共有150名十六七歲的孩子響應號召,參加西南軍區氣象幹部訓練班第二期培訓。雖然後來去處不同,他們還是相約每年聚一兩次。

馬玲隸說,她作爲聚會的聯絡人,每次只能將電話打到川大的收發室,通知楊忠渭參加。楊經常缺席,即使來了,也來得很晚,吃了飯就走,話還不多,“問一句答一句”。雖然對楊瞭解不深,但她評價:“用我們上海話說,他是有點‘神戳戳’的,但是我覺得他這個人很聰明。不然我們這批人能上大學的很少,偏偏就有他呢?”據她說,當年的戰友很多都當過氣象局的一把手,考上大學的戰友中,還有人成了院士,沒想到楊忠渭的晚年生活如此不濟,讓她覺得非常辛酸,“我們已經商量好,一定要找個時間到醫院看看他。”

老領導:

他當初常對我定時彙報思想但從未提過喜歡誰

馬玲隸還提供了另一位戰友謝永苞的電話號碼。謝說,培訓結束後的1952年5月,他、楊忠渭和另外一人被分到了西藏,“只有思想好、表現好、業務好的,才能到最艱苦的地方。”由於西藏大雪,道路中斷,才改派到峨眉山實習——在千佛頂,當時爲了開闢西藏航線,要建一個高山站。三個人晝夜值班,即便已經冷到零下20多℃,也要每隔幾個小時就發報一次,提供監測到的數據。“楊忠渭的表現比較好,而且組織性紀律性比較強。”謝永苞這時忍不住笑了起來,“當時我們都是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團員,由於我是副書記,他每個星期都會準時向我彙報思想。我都在想,哪有那麼多可以彙報的呀!”

關於楊忠渭的“個人問題”,謝永苞說,在彙報思想時,楊忠渭從來沒有提過喜歡誰,他也沒聽說有蔡體行這個人,等到他1954年因病調至綿陽,他想到依然堅守峨眉山的楊忠渭不好找對象,曾給楊介紹過一位女同志,但因雙方都沒對上眼而不了了之。之後,他們的聯繫就漸漸少了。

C誰來關愛老人?

不管愛情故事真不真

老人的熱心與可憐

觸動了身邊

現在,楊大爺居住的小區還是老式的紅磚房,據稱他家只有一二十平米。

“他乾兒乾女經常住在這裏,有個乾女兒還有娃娃,就喊他爺爺。”鄰居說,楊大爺在沒生病前每天早上都把孩子架在脖子上四處轉悠,對娃娃特別好。

按照楊忠渭之前對記者的自述,他把自己的錢給了“乾兒乾女”後,就只剩一兩百元了。這些“乾兒乾女”共有十多個,20歲左右,都不是學生,而是“社會上的知識青年”。楊忠渭爲此逼得自己在食物中剋扣,才導致了營養不良,但他依然毫無怨言,“我就覺得自己有能力,就儘量幫助。”

川大收發室的陳科長說,楊大爺的英語很不錯,多年來爲收發室幫了不少忙,只是偶爾也幫倒忙。“有的信寄錯了地方,他也要給別人送去,不管遠近。遇到是廣告類型的信件,他還會被人罵多管閒事。”他還提到,楊大爺很節約,一塊蛋糕要吃好多天,“學校裏很多老師都知道他的情況,經常給予他幫助。”

發帖的人壓力大信帖的人受不了

楊忠渭老人的“愛情”曾感動了無數網友,在成都晚報記者探訪老人、還原事實真相後,不少網友表示“難以接受”,“幾百年才能聽到這麼一段童話,沒想到卻是大夥的臆想!”

記者調查

故事是這樣發酵的

這個“悽美童話”是怎麼“出籠”的?故事是怎樣一步步演變而成的?昨日下午2時46分,川大文新學院王紅老師在博客中發表博文《好事真的“難爲”嗎》(以下簡稱《好事》),記錄了她所瞭解的“關愛送信老人”活動始末。“剛過去的暑假裏,看到我教過的一個女生的心情日誌,說終於知道送信老爺爺是誰了。”這是王老師《如事》文中的一句摘抄,文中,她大致講述了這名女學生在學校收發室拿信時,聽說楊老長期義務送信的一些事蹟,隨後,女生有感而發,寫了一篇“心情日誌”。

【8月26日】

下午3時許,人人網上的“常識報刊亭”用戶中,張觀妙同學發表了《【關愛在行動】川大的送信老人——楊忠渭》一文,“該日誌在校內得到熱烈響應,不斷被分享、轉載,幫助老人志願者報名迅速滿額……”王老師在《好事》的博文中提到,“週五”(也就是8月26日),在外地的她接到女生的電話。電話中女生說,她的心情日誌在轉發過程中逐漸變了樣。“……(她也不知是怎麼被添了些細節),‘聽說’的情感坎坷成了確定無疑,楊老師等的信也成了確定的當年戀人、未婚妻許諾的信,還有老人因此終身未婚等等‘感人’情節……”

在博文中王老師還提到:“當事學生爲拒絕採訪,換了手機號,刪了人人網的心情日誌,希望一切迴歸原點……”

【8月28日】

凌晨1時許,“常識報刊亭”發表《【關愛在行動】看望送信老爺爺》的文字。而同一天,王紅老師又接到這名女生的“求助”電話。因爲女生所寫的心情日誌被國內外一些媒體“利用網絡材料在沒采訪當事人的情況下做了報道”。“這次真的要哭了……”這是王老師在博文中形容女生給她打電話時的狀態。

【8月30日】

晚上10時許,志願者負責人在“常識報刊亭”中發表文章《【關愛送信老人楊忠渭】之好事難爲》,其中提到了媒體蜂擁而至關注此事,以及後來的各種影響,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知情人士透露

發帖學生情緒“崩潰”

除了從網上找出各種信息還原當時發帖情形外,昨日,記者又來到川大試圖尋找張觀妙同學,但無果。後經過輾轉聯繫,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了此事原委。

“這件事的發展完全超出了學生們的想象。”知情人士說,發帖學生最初是聽說義務送信多年的楊忠渭老人生病、又孤身一人的情況下,發起了關愛老人行動。沒想到這個故事被網絡瘋傳後,竟偏離了初衷,“動人感情”也多了很多細節……”事態如此發展,也讓發帖學生的情緒“崩潰”。

川大老師寫日誌:讚賞發帖同學

昨日下午,川大老師劉黎明在人人網發表日誌《張觀妙,你依然讓我感動》,“今天,《成都晚報》發表記者調查,聲稱網傳川大教授苦等情書50年多有不實,並以‘情聖’親自闢謠。原來,這只是個傳說。有些川大學生難以接受,指責媒體無良。”

在日誌中,劉老師從3個技術層面分析了此次“網傳事件”,“其實,從技術的層面看,如果《成都晚報》所述屬實,則記者並無大錯,第一、楊忠渭畢竟成公衆人物,他的私人經歷就不再屬於自己;第二、“杜撰”一詞似乎混淆了無意或有意、善意或惡意之間的區別,但我們完全應該尊重別人選擇立場的權利;第三、你有什麼權利要求記者一定要在這樣的短文裏詳盡分析這個故事廣泛流傳背後的社會飢渴呢?”在日誌最後,劉老師對張觀妙的發帖舉動表示讚賞:“你依然讓我感動!”

“網傳事件”引發網友熱議

最近幾日,這個“讓地球都哭了”的段子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經本報昨日報道,漸漸揭開了這段愛情故事神祕的面紗,美好的愛情落空了,網友們坐不住了,紛紛在網上發表言辭激烈的評論。當然網友是衆說紛紜:有褒的,贊楊老的愛心、大學生的敬老心和“杜撰者”的善心;有貶的,批“杜撰者”炒作;也有持中立意見的,他們更多的是對“網傳事件”的反思。

網友蒙毅:請給我們留點美好好不?哪怕是想象也好啊!

網友mario_mars:我覺得這種真實的版本比那些無良記者寫出來的知音體的東西要感人得多。

網友灰太狼:別把善良的老人當做炒作對象。

網友籽言:不管愛情故事是不是真的,看得出來在老人的心裏面始終還保留着當年那份青澀的愛情……雖然風風雨雨幾十年他過得十分清貧,但正如樓上所說,這麼多年他是孤獨的,但並不寂寞。他的晚年寄託是免費爲同學們送信,看得出來這件事情讓他感到很充實……

成都晚報記者張歐鎖千程劉沁攝影王紅強

評論

面對楊忠渭的故事

不虛妄也不悲觀

林波成都晚報評論員

“我知道,思念這庸俗的字眼,將如陽光下的黑影,我逃他追,我追他逃,一輩子……”這樣憂傷、曼妙的情話,出自電影《海角七號》中的那七封情書。

在我們關於楊忠渭的報道刊發之前,相信會有無數的人,希望老人某一天真的能收到這樣一封充滿思念、濃情的書信,在一個真愛稀缺的時代,我們對這樣的故事,一直帶着強烈的渴望、期許,有時甚至到了飢渴的狀態。所以,楊忠渭的故事纔會被高速、密集地傳播,被熱烈、持久地圍觀,並讓人動容、感嘆,無非是這個故事裏的某些元素,比如他對愛情的執着、堅守,恰恰是這個時代所匱乏的,是人心向往的。

現代人內心深處的焦慮、糾結、困頓,似乎可以在這樣的故事中得到釋放、消解、轉化。所以,這樣的故事,容易轉手、傳播、複製、放大、變形。故事從每一個人手上和嘴上經過,就會被又一次創作,創作者個人的愛憎、趣味、價值觀,以添加或刪除一些細節甚至情節的方式得以注入、呈現、傳遞。但在多數時候,這些人並沒有惡意,在許多人的潛意識裏,他都會本能地放大一個事件中他以爲美好、可貴、值得張揚的那一部分,目的是讓其更具感染力和滲透力。就像王功權私奔時,許多人喜形於色,“我又相信愛情了!”但王功權也好,楊忠渭也好,他們那些最初豔麗、動人的遭遇、過往,當一切塵埃落定,也就如紅玫瑰變成了蚊子血,這纔是一地雞毛的現實生活。

西方有句諺語:“我們之所以有那麼多羅曼蒂克的想象,是因爲我們不知道事情的全部真相!”真相有時令人沮喪、失望甚至悲觀,就像楊忠渭的這個詩意和傷感交織的故事的真相浮出水面時,不少網友寧願選擇依舊活在想象中,他們憤怒:你們爲什麼要毀掉我們的這個美好想象?而這一戲劇性逆轉,也讓最初的發帖者,此刻正承受着巨大的輿論壓力。

我們並不想質疑發帖者的動機,事實上,發帖的初衷正是爲老人尋求社會的關愛。但這個故事不斷演繹、放大到最後的失真,或許我們並不能苛求並非職業傳媒人的發帖者,保證其帖子的內容具有專業媒體的真實性、公信力,而在這個帖子已產生廣泛影響力的時候,專業媒體的介入,就有了必要性和合理性,這也是傳統媒體和網絡、微博等新媒體的一次頗具深意的互動。

朱德庸說:“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大多數思考是一種抄襲,我們大多數的生活是一種模仿,我們大多數的感情是一種廉價,我們大多數的幸福是一種交換!”那麼,獲得獨立的思考、個人化的生活、有價值的感情、有尊嚴的幸福,一個必然前提是:我們知道生活原本的樣子,就像面對楊忠渭的故事,不虛妄,也不悲觀。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