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醫界要聞 > 兒童用藥不可按成人“縮小版”服用

兒童用藥不可按成人“縮小版”服用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3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國家藥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曾有數據顯示,嬰幼兒、兒童的藥物不良反應最多爲抗生素。廣州市婦兒醫療中心藥學部主任何豔玲表示,嬰幼兒、兒童生理尚未發育完全,加之國內相關藥品說明書不夠完善,孩子用藥應慎之又慎,一般應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靜脈注射。

兒童用藥不可按成人“縮小版”服用

兒童藥品不良反應高發

孩子年齡越小,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越高,何豔玲引用國家藥品不良反應中心2006年的監測報告表示,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達到12.9%,新生兒更高達24.4%,而成人只有6.9%。其中兒童嚴重不良反應占總數的13.4%。

嬰幼兒、兒童機體的各組織器官尚未發育完善,體格、神經系統處於不斷髮育階段,遺傳性先天疾患最爲多見,感染性及其他後天性基本容易發生,環境因素對機體的影響也非常明顯。何豔玲介紹說,此期間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遠超成年人,用藥時也更易產生不良反應。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的發生不少與不合理用藥有關,比如藥品劑型成人化;使用藥理作用相近或相同的藥品(重複用藥);使用劑量、療程不準;使用藥物沒有適應症;中西藥合用不當等等。

何豔玲談到重複用藥問題,比如感冒藥、退燒藥,往往由多種成分組合而成,每種藥物成分各有功效,也各有不良反應,而不同商品名的感冒藥常含有相同的成分。因此,如果同時使用含有同一種成分而商品名不同的感冒藥、退燒藥,就有可能造成重複用藥,引起不良反應。

另外,成人盲目估計藥物劑量,擅自比照成人自行給孩子用藥而造成劑量錯誤或過量攝入的情況也經常發生。

在嬰幼兒、兒童不良反應中,涉及最多的藥物就是抗生素,其次是中醫製劑、生物製品。何豔玲介紹,不良反應臨牀表現以全身損害最多見,過敏樣反應,涉及主要臟器,包括肝臟、腎臟、聽覺、神經系統等。“很多時候過敏性休克,如果不是發生在醫院,往往都很難搶救。”何豔玲說,在分析一組101份兒童死亡病例報告涉及上述抗生素、中藥、生物製劑,死亡原因多爲過敏性休克。

90%的藥品沒有兒童劑型

不良反應涉及抗生素及注射劑濫用,中成藥使用的問題較多,但大多數情況是,因爲藥品說明書模糊不清,很多時候人們並不知道如何“酌量減量”。

“我們90%的藥品沒有兒童劑型,國內兒童藥品面臨臨牀研究少、用藥品種少、劑量及劑型缺乏等問題。”何豔玲直言國內兒童藥品說明書問題存硬傷,影響用藥安全。當然不能將此責任推卸給企業,也有客觀因素,主要有兒童藥物臨牀實驗開展程序複雜,生產成本高、利潤低,缺乏政府支持、優惠政策等,進而導致企業不願意投入財力或精力專注於兒童用藥研發。

我們來看某一大型兒童醫院說明書的統計結果,460種藥品中,5.7%說明書對兒童“禁用”;8.9%標明兒童慎用;其他警示(包括安全性未確立、尚不明確、不推薦、不宜使用等),佔了50.4%。何豔玲表示,可以不誇張地說,如果我們要嚴格按照說明書去給孩子治病的話,專科可能都要關門了。

不過雖然我們的說明書有硬傷,但不代表這些藥就沒法用了,何豔玲說,現在國際間交流密切,我們的臨牀用藥基本與國際接軌。2007年之後,美國幾乎所有的兒童用藥完全藥物實驗,完成標示標籤修改,說明書得到有效完善。2010年,世衛組織(WHO)發佈首個《兒童標準處方集》,240多種基本藥物治療0-12歲兒童疾患信息,包括藥物推薦用法、劑量、副作用、禁忌症等等。我們國內兒童用藥可參照這些信息。

孩子不是成人的“縮小版”

何豔玲還特別強調一個已多次被專家提及的問題,“兒童不是成年人的縮小版”。嬰幼兒、兒童期生長髮育特殊性,絕對不能當作成人的縮小版。

何豔玲談到,嬰幼兒的身體基本由水組成,體液所佔比例遠遠多於成年人多,藥物分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二者不同決定了藥品在體內代謝不同,如果按水的公斤重量算,嬰幼兒未必比成人輕。我們不能隨意揣測新生兒用藥,簡單視作成年人的縮小版肯定不行。

何豔玲還介紹,未成年按發育分6個期間,包括新生兒、嬰幼兒、幼兒、學齡前、學齡期、青春期,不同時期生理特點各異。新生兒(自胎兒娩出臍帶結紮至28日)體格發育、腦發育很快,使用藥物以日齡計算,醫生憑藉經驗、專家共識來用藥;嬰幼兒(自出生後—1週歲之前)時期,消化系統疾病多見,比如腹瀉等;到了學齡期(6—12歲),孩子的多種生理功能基本成熟,除生殖器官外,其他器官發育基本接近成人水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除了先天性缺陷,常見、多發病很少見。由此可見,3歲以前的孩子的用藥,應是醫生關注重點,何豔玲說,“我們醫院門診有統計,每天大概70%的患者來自3歲以下。3歲之前發病率、病死率遠遠高於成年人。”

兒童用藥注意事項

特別提醒

兒童用藥除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靜脈注射的原則以外,還根據實際情況作些調整。

新生兒慎用外塗藥

家庭用藥最多是外塗,他們皮膚還未發育完全,不能用腐蝕性太強的藥,不能大面積塗,因爲皮膚嬌嫩,通透性好,可通過大面積,塗皮質激素治療溼疹立竿見影,多年前,小孩用皮質激素引起股骨頭壞死,大面積外塗可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

新生兒絕不建議肌肉(屁股、大臂)、皮下注射(頭、腳等),因爲吸收不穩定,靜脈注射最穩定。當然基本用藥應遵循能口服不注射的原則,然後根據新生兒具體情況來定。

3歲之前禁喂片劑、膠囊、粉末型藥物

“在醫院,我曾看到過孩子因喂藥不當噎死的悲劇”,何豔玲說,雖然發生率不高,但一旦遇上就是生命的代價,借血的教訓來提醒家長們,3歲前喂藥拒絕片劑、膠囊之類固體藥,即便粉末狀也禁止,同樣危險;5-7歲,可根據孩子的情況而定,但原則上還是應將固體劑型藥衝成液體、糊狀。

特別要說,粉末、小顆粒直接喂孩子也不行,會嗆到,危險生命。正確的做法應是,碾碎,用水衝成液體、糊狀。切記,不要強行讓嬰幼兒吞服硬的藥。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