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流感高發大醫院人仰馬翻 社區醫院如何成“主力軍”

流感高發大醫院人仰馬翻 社區醫院如何成“主力軍”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5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最近一段時間,“流感”就診持續爆棚,與去年同期相比,大醫院呼吸科日就診量增加了近兩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社區醫院的冷清。患者爲什麼寧肯等兩三個小時也不去社區醫院就診?

近期,安徽各大醫院呼吸科的門診量激增,尤其是兒科,不少家長凌晨帶着孩子排隊就診。在安徽省兒童醫院門診大廳,前來就診的患兒非常多,掛號窗口和自動掛號機前都排起了長隊。市民陳先生早上不到六點就到醫院來掛號,但已經掛到了100多號。據醫院門診科醫生介紹,最近一段時間,醫院的門診量比平時增加了三成。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合肥的不少社區醫院,雖然因爲流感門診量有所增加,但是與大醫院相比,平日裏的門診量並沒有出現爆棚的現象。帶孩子到兒童醫院看病的市民王先生說,雖然家門口的社區服務站挺方便,在大醫院排隊要等好幾個小時,但大醫院的醫療條件讓人更放心,“現在都是病毒感冒,感覺還是專業的兒童醫院放心點,排隊就排隊唄,主要是爲了小孩,沒辦法。”

流感高發大醫院人仰馬翻 社區醫院如何成“主力軍”

在合肥一家大型綜合性醫院,記者看到,門診大廳擠滿了帶着口罩的流感病人。醫生告訴記者,現在日常門診中很大一部分是普通流感,一個呼吸科醫生每天的接診量在200人左右,而這種高負荷的工作已經持續了小半個月。在候診區,上午十點多,就診號已經叫到了第89號,記者隨機詢問了幾個正在等待看病的市民爲什麼不去社區醫院,其中一位市民愣了一下回答說:“以前不方便,這附近沒有社區醫院,都要到市裏看病,現在社區開了個醫院,我們也想不起來了,已經跑習慣了。

合肥一街道社區的醫院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社區醫院日常主要就診人羣中,退休的老年人佔絕大多數,這些老年人多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他們來複診、配藥。很少有中青年人到社區醫院就診。
最近幾年,我國已不止一次強調社區醫院的重要性,但大量患者依然寧可“捨近求遠”。雖然家門口的社區服務站挺方便,但大醫院的醫療條件更放心;另外,習慣了去大醫院排號,自然而然也就不怎麼考慮去社區醫院就診了。

而在海外一些國家,情況則恰恰相反,社區醫院、家庭醫生,成爲人們門診治療的“主力軍”。社區醫院在哪些國家更受歡迎?這背後有哪些因素推動?

英國:實行強制首診大醫院沒有門診只有急診

在英國,每位居民都有一名家庭醫生。家庭醫生就像國內單位醫務室的保健醫生或是社區醫院的全科大夫,通常開些常用藥。遇上大病治不了,家庭醫生會把患者列入候診名單,將病人轉去醫院看專家。只要希望享受免費醫療,生病先去社區診所,就是患者必須遵守的硬性規定。

流感高發大醫院人仰馬翻 社區醫院如何成“主力軍” 第2張

據《全球華語廣播網》英國觀察員侯穎介紹,英國的社區診所一般規模不大,主要服務附近居民。英國實行強制首診,老百姓看病要先去社區診所,因爲大醫院沒有門診,只有急診。就算是去社區診所,也需要至少提前一天電話或是網上預約,因爲當天基本上很難約到。理論上英國人可以選擇任何一家診所,但實際上多數人會選擇離家5-8公里之內的社區診所,因爲超出距離範圍,就不能提供家庭訪問服務。當然,居民可以隨時更換診所,只要有新的診所接收,經過一定的程序即可調換,檔案病例也會隨之轉移。一般除搬家之外,英國人是很少更換社區診所的。

澳大利亞:患者需先看社區全科醫生再由其決定是否轉診至專科醫生

澳大利亞的醫療制度與英國類似,同樣規定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患者需要先去社區醫院看全科醫生,只有遇到需要進一步確診的情況,患者纔會被轉診到其他醫院接受專科醫生的治療。

《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介紹說,澳大利亞的病患除非發生急診,通常是不能直接去看專科醫生或進醫院的。病人先要去見附近社區的全科醫生,由全科醫生進行初步診斷。在全科醫生認爲屬於普通疾病時,由其自行開藥方;而在全科醫生認爲需進一步確診的情況下,會開出轉介信,病患通過轉介信,才能去看專科醫生。

澳大利亞幾乎每一個社區都有小型的醫療診所,裏面往往會駐紮一名到多名全科醫生。大一些的地區會有稍大型的醫療中心,所集中的全科醫生會更多一些。全科醫生在澳大利亞有時也被叫做家庭醫生。一般病人在選好自己的全科醫生之後,更換頻率並不大。一個穩定的、對自己情況有較長期瞭解的醫生,往往更有利於醫患之間的溝通。

流感高發大醫院人仰馬翻 社區醫院如何成“主力軍” 第3張

美國:醫療系統更加市場化就診過程由病人所購保險形式決定

和那些全民醫療的國家相比,美國的醫療系統更加市場化,人們的醫療保險主要是從私人保險公司購買。市場競爭環境下,理論上患者可以隨意選擇醫院就診,不過很多保險公司還是把先看“家庭醫生”寫入了條款。

據華爾街多媒體記者趙冰晶報道,由於規範的醫生培訓制度,美國的家庭醫生整體能力比較均衡。無論是在哈佛醫學院還是在美國中部鄉村的家庭醫生,處理疾病的能力其實沒有根本差別。美國沒有分級診療制度,每年有12億人次的就診量,其中超80%都發生在家庭醫生的診所。在美國,醫生之間沒有等級差別,醫院之間也不分等級。同一疾病在社區小醫院的處理結果和大臨牀中心相似,病人沒有必要千里迢迢趕去著名的大醫院,比如同一個患有肺炎的病人,進入到一般的社區醫院和去“高大上”的哈佛醫學院,其診查結果、用藥、住院時間都是一樣的。

不過,醫院之間的能力極限還是存在區別的,其區別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是急診對於創傷處理能力的不同,二是對於疑難雜症處理能力的不同。急診醫療服務會根據病人創傷程度將其送至不同處理能力等級的急診室。在疑難雜症上,則體現出大臨牀中心的優越性,大臨牀中心有更好的科研團隊、更加先進的醫療技術。在美國,病人並不是一定要先看家庭醫生再轉到專科,這種概念其實是片面的,因爲看病的過程其實是由病人的保險形式來決定的。另外,美國病人也不是必須要有家庭醫生,只是通常對於體檢、預防疫苗,以及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家庭醫生來處理都是遊刃有餘的。當然,如果洞察到有關專科方面的特殊疾病,家庭醫生會迅速將病人轉診給相關的專科醫生會診。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