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神經衰弱綜合症的鑑別診斷和家庭治療措施

神經衰弱綜合症的鑑別診斷和家庭治療措施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7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臨牀表現臨牀表現主要有頭昏、頭痛、失眠、健忘、注意力不易集中、焦慮、緊張、煩躁、疲乏,工作效率降低,怕聲、耳鳴,全身不適和精神萎靡等。可伴有植物神經及性機能障礙

神經衰弱綜合症的鑑別診斷和家庭治療措施

心理因素引起神經衰弱的原因有環境因素和內在因素,主要是各種原因造成大腦皮質內抑制過程的弱化。因無任何的器質性症狀,所以患者應多從心理上尋找原因:

1、神經系統功能過度緊張是本病的另一主要原因,對不同職業人羣中神經衰弱的調查資料說明,腦力勞動者患病率最高,其中半數以上患者反映在工作或學習上過度緊張,工作時間過長、任務過重,學習困難,都會導致神經衰弱的發生。2、自身的一些個性特徵使有些人成爲神經衰弱的易感人羣,其中尤其以要求特別嚴格,凡事追求完美,缺乏壓力調節能力的人更容易引起緊張感和疲勞感,使得症狀產生。

3、生活忙亂無序,作息規律和睡眠習慣的破壞,以及缺乏充分的休息,使緊張和疲勞得不到恢復,也爲神經衰弱的易發因素。神經衰弱既然大多數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在治療上就要注重對心理問題的認識、調適與解除。任何藥物只能使症狀暫時得到緩解,並不能從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痛苦,反而使症狀不斷復發,問題得不到解決。

鑑別診斷

(一)軀體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礙(mentaldisordersbyphysicalinfections)在急性感染疾病的末期或恢復期,患者表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全身不適,痠痛、易緊張,情緒不穩,精神萎靡,睡眠淺而多夢。這些症狀隨全身一般情況的好轉而逐漸恢復,這是與神經衰弱病人的不同之處。

(二)顱腦外傷(braininjury)患者在顱腦外傷後可有頭痛、頭暈、軟弱無力、疲乏感、焦慮不安、心悸、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耳鳴、失眠等症狀。這時可診爲腦外傷後神經症。

(三)腦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s)腦血管病時患者可出現類似神經衰弱的症狀,表現情緒易激惹、心悸、睡眠障礙、眩暈、耳鳴、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差等。這些症狀常有波動。

(四)中毒性精神障礙(toxicmentaldisorders)在中毒較輕或早期患者表現腦衰弱綜合徵,表現頑固性頭痛、頭沉、頭緊、疲乏無力、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心悸等。根據其中毒史可診斷。

(五)內分泌疾病(endocrinediseases)患者在內分泌功能障礙時常出現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反應遲鈍、睡眠障礙等症狀。這些症狀隨原發病的好轉而消失。

(六)疲勞(fotigue)人們長期在緊張的腦力勞動時,如不注意適當的休息,可產生過度疲勞,出現頭痛、頭昏、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及失眠等,但經適當休息後,疲勞的症狀羣就會消失。

(七)神經衰弱(neurasthenia)好發於青壯年。以腦力勞動者爲多。患者表現頭昏、失眠、多夢、怕光、怕聲、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疲乏無力等症狀,如精神因素消除或適當休息後,症狀可減輕或暫時消失。

(八)抑鬱症(depression)輕型抑鬱症時可有頭昏、失眠、焦慮、疲勞無力及軀體不適等,並有情緒低落、消極悲觀,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健康狀態缺乏自信,有消極觀念。有晨重晚輕規律。

(九)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早期可表現爲失眠、頭痛、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工作缺乏熱情。學習和工作能力下降,隨着時間的延長,即出現了精神分裂症的特徵性症狀,此時便可診斷。

家庭治療措施

1、改善環境,減少刺激:改善生活和工作環境,減少緊張刺激。要避免長期緊張而繁重的工作,注意勞逸結合,有張有弛,必要時可減輕學習或工作量.待疾病緩解後,再恢復原來的學習和工作。

2、學會放鬆自己,放鬆身心:當你感到疲乏和心煩時,暫時放下工作,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例如,當電話鈴響,先做個深呼吸,再接聽。向窗外眺望,讓眼睛及身體其他部位適時地狀得鬆弛,可以暫時排解工作上面臨的壓力,你甚至可以起身走動,暫時避開低潮的工作氣氛。

3、腳部按摩:躺在牀上時應儘量放鬆自己。可以聽聽抒情音樂放鬆自己,並想像自己隨着音樂漂浮。成功地入睡的關鍵在於減少你的注意力,避免過分壓迫自己。深呼吸、伸展肌肉(體操)、瑜伽術可能有幫助。引導式呼吸法和漸進式鬆弛法對失眠很有幫助。另外可用運動按摩輪,睡覺前可用於腳部按摩,針對足底和足側產生按摩效果,緩解神經衰弱和失眠疲勞。

4、按摩肌肉:大部分人在處於壓力時,會發生某部位肌肉緊繃的現象。緩解肌肉緊繃的方法之——是找出受害的肌肉——通常是頸背肌肉及上半部背肌,然後用手掌按壓它們。

5、對症治療:只有消除發生疾病的原因及性格缺陷,才能避免復發,根治疾病。要勞逸結合,生命要有規律、有節制。避免和減輕精神壓力,有意識地鍛鍊心理承受能力。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