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超6成受訪者建議將傳統養生知識納入中小學課本

超6成受訪者建議將傳統養生知識納入中小學課本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6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媒體調查發現,70.2%的受訪者關注網絡社交媒體中的養生帖,67.8%受訪者指出社交媒體中的養生帖真假難辨,65.8%受訪者建議將傳統養生知識納入中小學課本,這有利於幫助少年兒童抵制垃圾食品,也有利於提高父母的營養和養生意識。

超6成受訪者建議將傳統養生知識納入中小學課本

社交媒體養生帖氾濫,專家呼籲要讓專業聲音佔領養生領域,防止謠言鑽空子。

當下,養生正成爲一種時尚。養生信息除了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中傳播,也在網絡,尤其是社交媒體中備受追捧。然而,不少熱衷分享養生帖的網友卻往往忽略了對其科學性的考證。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305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0.2%的受訪者關注網絡社交媒體中的養生帖。47.4%的受訪者曾在未求證真實性的情況下,分享過轉載過養生。51.5%的受訪者曾在未求證真實性的情況下,照養生帖的指導實踐過。

受訪者中,90後、80後、70後分別佔13.5%、49.9%、26.5%。

70.2%受訪者關注網絡社交媒體中的養生帖

龔小平是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的一名退休職工,閒暇時間,她經常會在網上瀏覽養生帖。“像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都注意養生。比起電視廣播,通過網絡尋找養生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微博、微信、QQ空間中朋友分享的養生信息也很多。”龔小平說,她主要根據生活經驗判斷養生帖的科學性,感覺可靠,就會按照上面的說法試一試,看到“偏方”,還會分享給其他朋友。

“繼‘心靈雞湯帖’之後,養生帖已經成爲新一代的刷屏利器。”在北京某電子商務諮詢公司工作的李淼告訴記者,自己的微博、微信圈裏,每天都有朋友轉發養生帖,有的人甚至一天發四五條。李淼問過周圍朋友後發現,轉發養生帖的人未必都親自按照其指導實踐過。“很多人轉發養生信息是因爲它配圖漂亮,或者因爲這樣顯得自己比較時髦。”

調查顯示,70.2%的受訪者承認關注網絡社交媒體中的養生帖。

中國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張自力開展健康傳播研究十餘年,他向記者介紹,大衆對健康信息的關注是近些年纔開始轉向養生話題的。往前推10年,健康類傳媒和老百姓談的大多都是如何治病,比如有哪些好醫生和好藥等。

“發生這種轉變的原因:一是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導致很多人的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二是有了更好的物質條件以後,人們開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三是受衆細分,導致養生逐漸從健康類信息裏成爲一個獨立的類別。”張自力指出,年輕人關注養生,也導致其成爲一種時尚的風向標。

“養生信息的流行,更多還是源於媒體的推動。”中國營養協會副祕書長馮海波談道,現在報紙和雜誌包括其網站,都會有一些養生的內容,很多電視臺也都有這樣的節目,而且做得很精緻,這對普通人關注養生有引導作用。但問題是,許多媒體做養生類的報道或者欄目,很大程度上不是爲了傳播健康知識,而是爲了提高點擊率和收視率,這就導致許多養生信息未經檢驗就被傳播出去。

67.8%受訪者指出社交媒體中的養生帖真假難辨

雖然關注養生的人越來越多,但是不少人在這方面卻存在誤區。本次調查顯示,47.4%的受訪者曾在未求證真實性的情況下,分享過轉載過養生帖。51.5%的受訪者曾在未求證真實性的情況下,照養生帖的指導實踐過。

“網絡社交媒體中的養生帖一方面氾濫成災,另一方面卻真僞難辨。更有一些網友,今天發帖說某些食物一起吃能助消化,明天卻又說這些食物一起吃賽砒霜。”李淼說,看到網絡社交媒體中這些前後矛盾的帖子,她簡直不知道到底該怎樣搭配三餐。

家住湖北省武漢市的沙曄是一位準媽媽,自從懷孕後,她和家人對養生知識格外關注。然而,沙曄發現,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裏的養生帖標題往往聳人聽聞,內容卻不那麼可靠。“前段時間,我婆婆從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個帖子說孕婦不能做B超,就連基本的產檢都不讓我去了。但是我諮詢過醫生,做B超是安全的。”

調查顯示,社交媒體中的養生帖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真假難辨(67.8%),其次是過多過濫(53.2%)和信息源不明(52.8%)。其他問題還包括相互矛盾(31.6%)、以訛傳訛(29.7%)、廣告太多(24.5%)等。

“有些養生文章,‘標題黨’的問題很嚴重,動不動就是什麼十大抗癌食品之類,這絕對不是專業人士做出來的。”馮海波指出,謠言氾濫,普通人健康素養不足是這一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會相互影響,病急亂投醫,看到別人怎麼做自己也跟着做,還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也在養生謠言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此外,在出現健康事件的時候,政府部門、營養協會、社區保健機構等重視不足,沒能抓住機會進行正確引導,只是通報一下。反而是搞保健品銷售的、健康產業的藉機炒作。”馮海波說。

“網絡上的信息未經覈實被大量傳播,容易形成似是而非的觀念。在養生方面,這種問題更突出。”張自力表示,養生本身就是一個界定不太清楚的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裏是有的,但很多內容卻很難被現代醫學特別是西醫所接受。“在養生方面,專業的聲音不夠多,就出現了真空,導致僞知識氾濫,甚至出現張悟本這樣的人物。”

本次調查顯示,73.4%的受訪者認爲當前普通人缺乏科學的養生知識。

在遼寧省錦州市市民範聖楠看來,隨着國人對自身健康關注的提高,養生市場上必然會出現大量需求,如果市場不能儘早形成良好秩序,人們不能儘早具備良好的健康素養,假冒僞劣產品和謠言就不可避免。

65.8%受訪者建議將傳統養生知識納入中小學課本

在養生謠言氾濫的情況下,受訪者最信任哪些傳播渠道?調查顯示,排前三位的分別是書籍(51.8%)、電視(45.6%)和官方機構(42.3%),其他渠道依次是報刊(28.5%)、網絡媒體(27.5%)、學校教育(22.7%)、社區宣傳(19.7%)、廣播(18.3%)、手機社交圈(14.6%)。

“我們需要讓權威和專業的聲音佔領養生領域,防止謠言鑽空子。”張自力認爲,一方面主流媒體應該注意對養生信息的把關,另一方面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的專業人士也應當站出來,傳播正確的觀念。

“前段時間,北京市疾控中心從全市篩選出多位專家醫生,命名爲‘北京市首批科普專家’,給他們進行媒體傳播方面的培訓,讓他們把專業知識通過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表達,然後在適當的機會把他們推向公衆視野。我覺得這個做法值得借鑑。”張自力表示,醫院集納了很多專業權威人士,如果醫院能承擔起公衆健康知識普及的責任,將會產生很大影響。

馮海波認爲,養生與營養學密切相關,很多營養師也樂於做養生和健康類的科普工作。政府應該提高對營養產業的關注與幫助,以充分發揮營養師這類專業人士的力量。

調查中,65.8%的受訪者建議將傳統養生知識納入中小學課本中。

馮海波告訴記者,有些地方政府已經在這樣做。“幾年之前,很多小學生的暑假作業裏已經有關於營養健康的話題。這有利於幫助少年兒童抵制垃圾食品,也有利於提高父母的營養和養生意識,但是這種做法還有待普及。”

張自力強調,放到小學生課本里的知識,必須是經過科學驗證的,如果處在探討階段,或者還未經過驗證的東西,不適合放在課本里。“如果把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養生當作醫學,就要用經得起檢驗的方法去驗證;如果不當作醫學,而當作文化,那可以放入哲學教育裏,因爲中醫的辯證思維和天人合一等觀念,其實是一種樸素的哲學。”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