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秋冬進補調理身體需要注意了

秋冬進補調理身體需要注意了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03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秋冬進補,春天打虎”,秋冬季體內代謝下降,體力消耗減少,此時進補不僅能固本培元,使身體正氣恢復,而且有利於驅病祛邪,使身體能進入到最佳的狀態。

隨着天氣一天天變冷,很多人已經開始了進補,但秋冬季節的進補其實很有講究,如果稍不注意陷入誤區,反而可能越補越傷!

秋冬進補,遠離三大誤區

切忌進補過急。有的人一看天氣冷了就開始直接進補,結果發現效果並不理想,甚至還越補越不舒服,這是因爲進補前沒有調理好身體。所以趁現在冬天還沒到,先做好鋪墊,冬天進補時才能更好地發揮效果。

很多老年人都有脾虛夾溼的問題,這類人冬季進補前要先解決溼邪的問題,否則直接進補不但不能補養身體,還會加重脾的負擔,使人越補越沒精神。

秋冬進補調理身體需要注意了

脾虛夾溼體質的特點:如果您有上述症狀,建議在進補前先健脾祛溼,調整身體。張教授推薦了一種好食材,就是我們常吃的薏米,生薏米重在祛溼,炒熟的薏米重在健脾,兩種薏米加上少量粳米煮粥,服用兩週左右,就可以爲進補打下基礎。

炒薏米的做法:鍋中不放油,倒入適量薏米,小火不停翻炒,炒至金黃色即可,整個過程需要20分鐘左右。

切忌補不對症。進補是件因人而異的事,要根據個人體質選擇合適的方法,切忌盲目跟風,亂用藥材。每個人體質都有所不同,尤其是老年人,往往體質有偏頗,不辨體質就盲目用偏方,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在進補前,建議大家先諮詢醫生,弄清楚自己是什麼體質,身體上有哪些問題,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方式來進補。

切忌忽視食。有句話說“藥補不如食補”,我們的日常飲食中有很多食材營養豐富,其實也是進補的好材料,而且和藥補相比,食補的適用性更強。

但是食補並不等於簡單粗暴地吃各種大魚大肉、喝高湯,下面這三個小誤區要避開。

多喝高湯可大補長時間燉煮出來的肉湯、魚湯顏色濃郁,香味濃稠,很多人就認爲營養全在湯裏,多喝這些高湯就能補身體。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高湯味道鮮美的原因是裏面含有大量有機酸,但是這些有機酸並沒有什麼營養,而且還含有大量脂肪,吃多了反而會引起肥胖、增加三高風險等各種健康問題。

正確的做法是應該把湯裏的肉和蔬菜吃掉,才能起到進補作用。

重魚肉、少蔬果很多人認爲肉類營養豐富而忽視了蔬菜水果的作用,尤其是秋冬季,吃點熱騰騰的肉菜骨湯也更加滿足。

魚、肉等蛋白質豐富的食物營養確實豐富,但是食用一定要適量。秋冬季節穿得厚、運動少,腸胃蠕動也慢,不少人會出現便祕的情況,過量食用大魚大肉反而會加重這一症狀。多補充新鮮的蔬菜水果,可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有助於緩解便祕。無病亂進補專家介紹,秋冬進補更適合身體虛弱或者平時有較強腦力、體力勞動的人,如果本身營養就不缺乏,進補的意義不是很大,進補過度還容易造成血糖、血脂、血尿酸指數升高。

對於身體健康的人來說,秋冬食療進補不太需要額外補充,關鍵是要注意飲食均衡。

安心過秋冬,做好這三點

秋冬進補雖然要根據個人情況來進行,但也有些通用的原則,牢記下面這三點,進補不傷身。

多吃溫潤食材。秋冬季節天氣乾燥,適量多吃些溫潤、清潤的食物,有助於緩解秋燥。

選擇對症膏方。膏方對於治未病也有着不錯的保健效果,可以防病、強身。

在選擇膏方時,關鍵要認清自己的體質。比如冬天怕冷、陽虛的人羣,可以選擇有溫陽功效的膏方;氣虛乏力的人羣選擇人蔘、黃芪等有補氣功效的膏方。

推遲晨練時間。除了藥補、食補外,秋冬季節強身健體依然離不開運動,但因爲氣溫較低,爲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建議有晨練習慣的中老年人推遲鍛鍊時間,避開寒冷的早晨。

兩碗經典補虛養生湯。秋冬季節天氣乾燥,不少人喜歡喝些湯水來潤燥,下面給您推薦兩款經典的養生湯,不僅降燥,還能補身。

黨蔘黃芪燉雞湯食材:母雞1只、黨蔘50克、黃芪50克、紅棗10克,姜、料酒、鹽、味精適量做法:母雞洗淨,紅棗洗淨去核,黨蔘、黃芪洗淨切段。將雞和配料、調味品放入燉盅內,加適量水,燉至雞肉軟爛即可。

黨蔘有益氣生津,養陰生津的作用,黃芪可以補五臟、補氣血,兩者搭配食用時,黨蔘還能去掉黃芪的熱。這碗湯可以健脾胃、補身體虧虛、益氣養血,適合身體虛弱的人羣和老年人食用。

紅棗香菇烏雞湯食材:烏雞1只、紅棗、香菇、黑木耳,姜、料酒、鹽、適量做法:烏雞洗淨切塊,放入鹽、料酒、薑片醃製15分鐘。配料洗淨加入,倒入適量清水,放入鍋中大火蒸至水開,再轉中火蒸30-45分鐘。用筷子能輕鬆戳爛雞肉即可出鍋食用,注意蒸的過程中不要把水蒸乾。

烏雞可以補身體虧空,搭配紅棗常用來調和營衛,益氣補血,這道湯還有明目養肝的功效。

氣血是生命的根本,一個氣血不足的人很難長壽。而氣虛血虛是現代人的通病,不僅是女性常見的問題,現在不少男人也出現氣血不足的情況。

氣血不足的表現

氣虛多由久病、體弱、年老所致,也與久不運動有關。舌淡而胖、舌邊有齒痕;頭暈心悸、食慾不振;脈弱、氣短聲低、疲倦乏力;自汗、盜汗;容易感冒;脫肛、滑瀉不止;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多、子宮脫垂等。

血虛多由久病耗傷、大出血或者脾胃虛弱、生化不足所致。舌質淡、苔滑少津;面色萎黃或蒼白;手和指甲沒有光澤甚至反甲;肌膚乾燥、脣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女子月經量少或者閉經等。

氣血雙虛多由久病所致。體寒肢冷、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形體消瘦。

專家提示:這些症狀不可能全部出現,根據個體的情況,有的只有1-2種。相同的症狀也有輕重之分,輕的症狀可以食補,重的常需服藥治療。

氣血不足的危害:影響心臟。如有心慌,氣短,胸悶的現象出現,有可能是心臟供血不足了。需及時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導致不可預料的後果。

影響大腦。氣血不足會傷及大腦。頭暈,或者是記憶力下降,是最初大腦出現血液不足的常見表現。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大腦出現問題,就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很大的麻煩,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影響肝臟脂肪肝和高血脂可以說是肝臟長期缺血造成的。要想肝臟不出問題,首先要保證供血充足。

潮熱。氣血不通還會引起潮熱,同時還會出現乾燥、紅腫、發熱等現象。這是由於身體裏的熱量不能通過氣血輸送至其他部位,熱量聚集而導致的。

影響腸胃。氣血不足會影響腸胃功能,因爲腸胃的正常運轉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而氣血不足時,腸胃也會缺血,從而削弱腸胃功能,導致腸胃功能變差。

秋冬進補調理身體需要注意了 第2張

誰偷走了身體氣血?不良生活習慣

不良生活習慣也能引起氣血不足。比如經常熬夜。人在白天的所有活動都是消耗氣血的過程,夜間則通過睡眠把消耗的氣血補充回來。如果經常熬夜、睡眠過短,氣血自然入不敷出。

長期久坐或是整天躺着,缺少必要的運動的人體內衰敗的氣血不能及時排出,雖然氣血的“量”沒有減少,但“質”卻不符合要求,不具備應有的生理功能,同樣會導致氣血不足。

勞累過度也會耗傷氣息。肢體的運動靠氣來推動,長年累月地勞作必然傷氣,氣虛就會逐漸導致血的生成不足,最終氣血兩虧。

腦力勞動過度也會引起心脾兩虛,繼而影響氣血的正常生成,也會導致氣血不足。

脾胃虛胃的消化功能減弱則食量減少,脾虛則運化無力,導致水谷精微不能有效利用,使氣血的來源得不到保障。

思慮過度。思慮勞倦過度,會導致神疲乏力、心神不寧,出現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甚至情志異常等症狀。

思傷脾。思慮過度還會造成脾的運化失常,時間長了,脾氣虛弱,運化失調,氣血就會不足。

外邪潛伏。外界的風寒溼熱等邪氣侵犯體表以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調整,邪氣便進入體內並停留下來,體內的氣血就會在和邪氣鬥爭的過程中不斷被消耗。因此,很多慢性病患者大多存在氣血不足的問題。

從身體辨氣血看眼睛眼白的顏色變得混濁、發黃,有血絲,這就表明你氣血不足;眼袋很大、眼睛乾澀、眼皮沉重,都可能代表氣血不足。

看皮膚。皮膚粗糙;沒光澤,發暗、發黃、發白、發青、發紅、長斑都代表身體狀況不佳、氣血不足。

看頭髮。頭髮乾枯、發黃;掉髮、開叉都可能是氣血不足導致的。

看耳朵。小孩子看耳朵看形態,大人除了形態就主要看後天的情況了。如果暗淡、無光澤代表氣血可能已經下降;如果耳朵萎縮、枯燥、有斑點、皺紋多,它代表了人的腎臟功能可能開始衰竭。

手的溫度。如果手心偏熱、出汗或者手冰冷,都可能是氣血不足引起的。

看手指的指腹。無論孩子還是成人,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細細的,都可能代表氣血不足。

看青筋。如果在成人的食指上看到青筋,說明小時候消化功能不好,而且這種狀態已一直延續到了成年後。這類人常體質弱,氣血兩虧。如果在小指上看到青筋,說明腎氣可能不足。

如果掌心下方接近腕橫紋的地方紋路多、深,就可能代表小時候營養差,體質弱,氣血不足。成年後,這類女性易患婦科疾病,男性則易患前列腺肥大、痛風等症。

秋冬進補調理身體需要注意了 第3張

看牙齦。成人牙齦萎縮代表氣血不足,發現牙齒的縫隙變大了,食物越來越容易塞在牙縫裏,就要注意了,可能預示身體已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睡眠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嚕的人都可能是血虧。

看運動。稍微運動就會覺得胸悶、氣短、疲勞難以恢復,就可能是氣血不足。

中醫三步調。氣血除了在改善生活習慣的基礎上調養氣血,中醫還推薦了養氣血的三步法。

第一步:調脾胃。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運動可健脾胃。脾主肌肉,肌肉有消耗有缺乏,脾胃功能纔會增長,所以適度的運動對調氣血是很有好處的;飲食調養可多吃南瓜、山藥、蓮子、扁豆、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

第二步:養肝血。肝藏血,主疏泄,調氣機,有助脾胃運化,因此養肝血是調氣血的根本。中醫認爲“肝鬱則脾虛”,因此切忌生氣,保持良好的情緒很關鍵;此外,“人臥血歸肝”,有研究發現,人在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因此不熬夜,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很重要。

搓手心。兩手伸直,手心相對,上下搓,前後揉,然後兩手做“負陰抱陽”的動作——右手包着左手。

早上做完之後,可以在中午11點到13點再進行練習,這是簡單實用的養血保肝法。

第三步:遠寒邪。中醫認爲,寒邪會讓血液瘀滯,經絡不暢,氣血生化受阻,極易導致關節病變、腸胃不適或誘發咳嗽。

因此,天冷出門,務必做好保暖措施,在家要忌食寒涼、溫水泡腳、勤做按摩。老人更易氣血常不足,要多加註意。

綜上中醫與飲食的調理,一定會讓身體恢復,永久健康。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