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醫界要聞 > 社區僅靠醫聯體不夠 “分級診療制”如何實現

社區僅靠醫聯體不夠 “分級診療制”如何實現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4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編者按:2013年本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診療人次達2.4億,各大醫院紛紛迎來門診“破萬時代”。海量門診,導致病人等候時間過長、問診時間過短,醫生更是忙得沒空喝口水;相形之下,社區首診制仍難徹底實現,從社區轉診至上級醫院者,屈指可數。

社區僅靠醫聯體不夠 “分級診療制”如何實現

破解大城市“大醫院綜合徵”,分級診療制勢在必行。市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本市正醞釀分級診療制度的試點方案,期望今年有所改變。

何爲分級診療制?權威專家給出答案: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診治,各展所長,引導病人科學合理就診。

早在30年前,我國曾因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受到世衛組織的讚許;而今,一張醫保卡自由選擇,捨近求遠找大醫院,成爲許多居民的就醫習慣。大醫院人滿爲患,追根溯源,是小醫院未能實現分流功效。由此可見,分級診療制中,基層實力堪稱關鍵環節。如何讓居民心甘情願留在社區首診?基層實力,又該怎樣與分級診療對接?

醫聯體已在探索

相比高精尖、大而全的大醫院,社區想要吸引病人首診,便捷有效是王牌。靜安區醫聯體的探索,在全市較爲典型

家住萬航渡路的曹老先生,患有糖尿病多年,最嚴重時雙手因病變會發黑。幾年前,老先生被納入“靜安區糖尿病三二一綜合防治項目”,這個項目源自“華山醫院—靜安區中心醫院—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聯體模式,由大醫院醫生牽手社區全科醫師,每週定期爲居民提供疾病篩查、科普講座,甚至轉診就醫。曹老先生納入防治項目後,兩年內血糖控制穩定,再沒到大醫院報到過。他與家屬交口稱讚,“家門口能享受大醫院的技術服務,何苦捨近求遠去看病?”

近些年,申城基層醫療實力提升,醫聯體功不可沒。迄今,全市除了華山—靜安醫聯體外,還有多個醫聯體存在,如瑞金—盧灣醫聯體、市中醫醫院—閘北醫聯體等。在部分醫聯體內,居民可直接通過家庭醫生直接轉診上級醫院專家門診。家住彭浦新村的周女士深有感觸,她在社區查出患有子宮腺肌症,彭浦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認爲,應轉診至大醫院婦科專家處,徵得病人同意後,醫生預約了市中醫醫院中醫婦科胡國華教授的號。這種“首診在社區、轉診大醫院、康復回社區”的良性循環模式,恰恰詮釋了分級診療制的理念。

社區常配不到好藥

儘管醫聯體探索初見成效,但真正受益面卻有限;基層實力增強、轉診通道漸寬,居民固有就診習慣仍難以扭轉。2014年,由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開展的“市民就醫情況調查報告”顯示:39.1%的受訪者首診選擇三甲醫院,即便是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常規診療檢查,仍有38.7%將三甲醫院作爲首選,這與所倡導的“首診在社區”理念相差甚遠。下轉▲2版(上接第1版)社區首診爲啥困難重重?市衛生計生委基層處負責人坦言:社區基本藥物目錄共有688種,已覆蓋絕大多數常見病、多發病;可許多病人的用藥習慣與社區基藥目錄難對接,由此放棄首診社區;也有病人反映:部分社區因醫療業務量萎縮,連基本的檢查都做不了,病人選擇在社區首診恐怕耽擱病情。

市民鄒先生因過敏性鼻炎久治不愈,前往眼耳鼻喉科醫院,排隊4小時,最終配了2盒滴鼻藥水,"剛發病時去過社區醫院,社區醫生態度很好,可配來的藥不見效,無奈還要擠大醫院。"目前,申城各大醫院爲龐大的配藥人羣專設隨訪門診、配藥門診、複查門診,以此來實現院內分流。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醫務處處長孫湛說,常見病、慢性病如能留在社區,大醫院門診量將大幅下降。而更多病人繞開社區首診、分診,直接選擇大醫院首診,緣於大醫院預約、掛號並不太麻煩。前往瑞金醫院看病的李小姐直言,家門口的社區醫院連拍片都取消了,相形之下,現在手機預約大醫院專家、掛號、分診功能十分發達,便捷度反倒更高了。

賦予家庭醫生更多權力

目前,本市共有24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近4000名家庭醫生活躍在基層一線。歷經十餘年基層衛生建設,網絡框架基本完善。市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說,傳統思維方式一直認爲,社區人才不夠導致實力難以進階,醫聯體對這一現狀有所改觀;下階段,本市將探索全新改革模式,激發社區人才主動服務的積極性,讓社區服務標準更明晰、績效考覈等與服務相匹配,從而使首診在社區理念更深入。

浦東新區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陸萍醫生建議,讓家庭醫生守門,還需賦予家庭醫生更多權力。具體說來,基本藥物應用方面,不妨縮短與二級醫院用藥的落差,提升社區吸引力;轉診方面,增加家庭醫生擁有的上級專家號源,擴大社區首診受益度。專家同時提出,在申城探索按醫保人頭支付費用給家庭醫生,鼓勵家庭醫生責任包乾,不失爲創新嘗試。這種類似於英國全科醫師的做法,可將家庭醫生與社區居民健康緊密相連,從預防到篩查全程干預,首診留在社區也就水到渠成了。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