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關注城市健身難:場地少、資源緊 我們去哪健身?

關注城市健身難:場地少、資源緊 我們去哪健身?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8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是想健身,可我們去哪兒健身?健身房價格太貴,小區裏健身器材每天人多得排不上隊。”家住北京豐臺的李先生無奈地說。

關注城市健身難:場地少、資源緊 我們去哪健身?

近日,筆者走訪位於北京朝陽、海淀、豐臺等5個城區的9家健身房發現,各家健身房根據健身環境、項目內容、地利位置等條件不同,年卡費用從800元到1萬元不等。“七八千元的會員費快趕上我一個月工資了。我現在大學體育館裏健身,一年800元不算太貴,但有時健身課人多,器械也不全。”家住知春裏小區的劉先生說。

跟健身房相比,市民健身點的免費健身器械最實惠,但經常需要排隊。“你看我們哪兒有地方呆啊?想遛彎兒沒地兒,全是車。有一小片健身器材,但人太多。那個磨脊樑的器材,每天晚上都得排隊等半天。”家住椿樹園小區的李奶奶向筆者抱怨。

椿樹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也很無奈:“年初我們做了一個居民需求調查問卷,大家都覺得健身地方比較少。我們爲此專門平整了一塊原計劃另作它用的土地,計劃做成一個健身廣場。沒辦法,老城區人多空地兒少,社區也挺犯難。”

據《城市公共體育運動設施用地定額指標暫行規定》,居住區、小區級每千人體育設施用地爲200到300平方米。但現在很多小區尤其老城區小區,存在健身區被佔用爲停車場、市民活動量遠超健身區承載能力等問題。

家住湖北武漢市徐東大街省電大廈附近的李阿姨,最近迷上了跳健身舞。每天吃過晚飯,她都要出去跳上兩步。可讓李阿姨頭疼的是,她和老姐妹沒有固定的場地鍛鍊,只能見縫插針尋找空地。“要是找不到大小合適的場地,就只能兩三人一起練練,總是跳不爽!”

“確實,武漢目前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還是偏少的,這也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武漢市體育局局長王沈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武漢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爲1.29平方米,距離國家1.5平方米、湖北1.6平方米的目標仍有不少差距。

王沈順介紹,2007年,武漢興建了一大批體育場館和設施,但仍然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健身需求。截至去年底,武漢體育場館總數達9821個,面積1296萬平方米。

據瞭解,武漢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少,主要是由建設因素造成。首先,財政資金用於公共體育場館建設方面的投入不足,目前武漢還沒有完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公共設施建設資金列入本級預算和基本投資計劃;部分新建住宅項目未按規定配建體育設施。武漢早在2004年就出臺了《武漢市全民健身條例》,其中規定“新建、改建、擴建住宅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規劃和建設相應的體育設施,住宅區配套建設的體育設施,應當與住宅區的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被打了折扣。

此外,武漢市人口的迅速增長、新舊城區改造拆掉了部分體育場館,也是重要原因。

2005年全國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顯示,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爲1.03平方米,而且體育場地存在佔用情況,被佔用的體育場地共有303個,被佔用體育場地原始投資總額爲13億元。除海南、西藏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外,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體育場地被佔用的情況。

標準低,多樣需求難滿足--

體育場館考慮更多的是場館的生存和運營,而且場館數量、開放時間都相對有限,顯得供不應求

武漢公司職員王琳所居住的梨園小區內也有健身設施,如單槓、壓腿訓練機、漫步機等。但是,她覺得器材比較適合中老年人鍛鍊,而且經常有小朋友鑽來鑽去,施展不開手腳,到了夏天,還有居民在上面晾曬衣服。

武漢市體育局新聞發言人萬敏說,目前武漢市部分體育場地建設標準偏低,“尤其是社會經營的體育場所,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籃球、游泳等項目,在場地、器材、設施設備配置方面的建設標準偏低。既不能滿足承辦標準化賽事的需求,也沒有達到向市民提供安全、方便健身的標準。”萬敏解釋,鑑於公共體育場館的維護和運營成本較高,全部向市民免費開放仍存在一定難度。

此外,民間投資建設場館的熱情也不高。建設體育場館是微利行業,投入較大、收回成本週期長。以游泳項目爲例,武漢對體育場所的經營一直是按商業用水、商業用電、商業用氣收費,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安全因素,經營者面臨和承擔的風險較大,而且缺乏政府相關鼓勵性政策支撐。所以,吸納民間資金投資建設體育場館,一直未能取得突破。

國家體育總局設施處處長趙愛國說,體育場館考慮更多的是場館的生存和運營,而且場館數量、開放時間都相對有限,顯得供不應求。

除此之外,現有健身設施的利用效率也比較低。武漢科技大學管理學院2011年所做的專題研究發現,大約有五成以上的健身器材不能使用,部分小區缺乏健身器材的日常維護工作,也沒有配備專門的維護人員,導致許多健身器材的使用壽命大大減短。

“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少年人羣的體質不一樣,我覺得現在小區裏的健身設施能滿足基本需求,但是要想滿足不同年齡段的個性需求就差得太多了。”王琳說,“現在一到了晚上,只要是個廣場就有很多中老年人跳健身舞,可那些舞蹈節奏太慢,我覺得不適合我們年輕人。”

《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提出,應遵循“因地制宜、業餘自願、小型多樣、就地就近”的原則,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主題活動。然而筆者走訪北京東城區、朝陽兩城區的5個小區發現,八成以上的居民對社區組織的健身活動一無所知,尤其老年人缺乏有組織的健身活動。

“國外老年人是就近健身,有託老所,老年活動中心,可是咱們的老年人都涌進公園。”北京市科學健身專家講師團祕書長、大衆健身專家趙之心說。中國的養老性質決定了老人自治性較低,社區組織力量微弱也導致了中國老人很難形成團體式健身活動。

缺乏組織的市民健身人羣,尤其是老人,大多選擇大小公園健身。筆者傍晚在北京萬豐公園散步,只見廣場涌滿跳舞的人羣,噪音很大。公園環境清潔度較差,小商小販隨處可見。夜幕降臨,公園小徑只有幾盞昏黃的路燈。據鍛鍊的居民反映,這裏衛生沒人打掃,地上遍佈雜草,走路得注意狗屎,車照樣進來,健身器材旁邊沒燈,啥也看不見。

缺指導,健身意識很不夠--

即使在健身房中,單獨請教練指導的是少數人,健身者多是自己琢磨。大多數老百姓在健身方面的知識十分貧乏

“沒學跳舞以前,也不知道老年人怎麼健身才合理,只知道不能劇烈運動,要是有專門的教練給指導指導就好了。”李阿姨說。

在武昌一家高檔健身俱樂部當私人教練的李國強告訴筆者,社區裏很多公共健身器材,都是針對不同年齡和階段的人。比如,單槓之類的健身器材是供有一定基礎的青年以上的人使用,而上肢牽引器等一些器材比較適合老年人使用,還有一些小型器材像蹺蹺板之類的適合兒童使用。一旦缺乏指導,容易造成使用混亂,也容易出現各種事故。

李國強說,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健身了,但還侷限於中高收入羣體。他所工作的健身俱樂部辦一張年卡就要5000多元,來健身的多數是收入不錯而且有時間的年輕人。

然而,即使在健身房中,單獨請教練指導的是少數,大多數人仍是自己琢磨着健身。筆者走訪各大健身房發現,健身人羣本身對於“健身”的認知水平甚低,比如對“健美體育”和“健身體育”的差別基本一無所知。

筆者走訪了豐臺區的4個小區和街道發現,健身器械上只有名稱和功能的簡介,卻並無適合人羣及運動不良反應的介紹。“我也不清楚這個到底怎麼用,幹嘛用,大概做做就得了唄。”一個正在使用雙輥式磨背器的年輕人說。

“國內大多數老百姓對於健身方面的知識一片空白,基本靠想當然,也不知道健身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趙之心認爲,國民健身認知問題極爲棘手。“國內在教育裏對健身的投入幾乎爲零。上學的時候也沒人告訴你爲什麼跑步,只是告訴你必須得跑步,不跑步就不及格,這打擊了大家跑步的積極性。離開學校後基本就不參加體育運動了,主要是因爲我們的體育運動都是競技體育,而健身體育運動幾乎沒人去教。”他認爲,城裏健身難,一個原因是沒地方,另一個原因是缺意識。這個現實讓大衆健身推廣之路變得很長。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