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節氣養生 > 秋季養生 > 秋季吃茄子去火氣 盤點茄子做法大全

秋季吃茄子去火氣 盤點茄子做法大全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秋季吃茄子可助去火氣,茄子是大家平時經常吃的一種蔬菜,它的價格便宜,而且吃法很多,又美味可口,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親睞。那麼你知道茄子怎麼做好吃嗎?你知道茄子的做法有哪些嗎?今天小編推薦給大家茄子的6種美味吃法,一起來看一下吧!

秋季吃茄子去火氣 盤點茄子做法大全

1. 番茄茄餅

原料:長嫩茄子250克,肉餡100克,麪包渣100克,雞蛋2個,麪粉30克,胡蘿蔔10克,澱粉8克,色拉油750克,番茄醬30克,白糖20克,米醋5克,碘鹽5克,味精4克,蔥、薑末少許。

做法:

(1)茄子去蒂洗淨去皮,切成0.3釐米厚的圓片。肉餡內加蔥末、薑末、鹽、味精、半個雞蛋攪拌均勻。把切好的茄片,兩片疊落,中間夾入肉餡,粘麪粉。胡蘿蔔切成象眼片。

(2)把剩下的雞蛋打入碗內,攪均勻。把粘麪粉的茄片掛蛋液後,再粘麪包渣拍實。

(3)鍋內放油,燒至六成熱,將茄餅逐個下入鍋裏,炸成棗紅色,撈出瀝油擺盤。

(4)鍋內加底油,燒熱,放入番茄醬略炒,再加湯,胡蘿蔔片,糖,醋,鹽,味精燒開,用水澱粉勾芡,淋在茄餅上即好。

2. 炒五色茄絲

原料:茄子350克,青椒25克,火腿25克,竹筍25克,川椒10克,豬板油50克,澱粉10克,醬油10克,碘鹽4克,味精4克,蔥、薑絲各3克,蒜片5克,麻油5克。

做法:

(1)茄子去蒂洗淨,切絲。青椒、火腿、竹筍、川椒也切絲。

(2)鍋內放油,燒熱,用蔥、薑絲熗鍋,放入茄絲、川椒絲、竹筍絲、火腿絲、青椒絲翻炒,出鍋前加味精和蒜片,用水澱粉勾芡,淋麻油出鍋裝盤即可。

提示:開始炒時火不能過急,過急易煳。

提示:茄餅粘麪包渣時要均勻拍實,避免油炸時脫落。

3. 素燒什錦茄丁

原料:茄子300克,紅、綠柿子椒各25克,竹筍25克,胡蘿蔔25克,黃瓜25克,澱粉10克,碘鹽5克,醬油8克,味精4克,白糖10克,料酒5克,蔥丁3克,薑末3克,蒜片3克,湯75克,色拉油、醋、麻油適量。

做法:

(1)茄子去蒂洗淨去皮,切成1.2釐米見方的丁,紅綠柿子椒、竹筍、胡蘿蔔、黃瓜均切成1釐米見方的丁。

(2)鍋內放油,燒至七八成熱,放入茄丁炸成金黃色撈出瀝油。竹筍丁、胡蘿丁、紅綠柿子椒丁用油略炸倒出瀝油。

(3)鍋內留少許底油,燒熱用蔥、姜、蒜熗鍋,再放入茄丁及竹筍丁、紅綠柿子椒丁、胡蘿蔔丁、黃瓜丁、醋、料酒烹一下,再加入醬油、湯、鹽、糖、味精,燒開後用水澱粉勾芡,淋麻油顛翻均勻裝盤即好。

提示:茄丁要切均勻,其他配料丁要小於茄丁。

4. 脆皮茄卷

原料:長茄子300克,豬肉餡150克,脆皮粉100克,雞蛋半個,麪粉25克,碘鹽5克,味精4克,蔥薑末各3克,椒鹽6克,色拉油適量。

做法:

(1)茄子去蒂洗淨去皮,先切成5釐米長的段,再用刀旋成厚薄均勻的片,用少許鹽略醃製。

(2)肉餡加鹽、味精、蔥末、薑末、雞蛋攪拌均勻後,再放入醃好的茄片內卷好,粘麪粉。

(3)脆皮粉放入碗內,加水調成適度的糊狀,鍋內放油,燒至五成熟時,把茄卷逐個粘脆皮糊入鍋炸成金黃色,撈出瀝油,裝盤撒椒鹽即好。

提示:脆皮糊調好要立即使用。

5. 東坡茄子

原料:嫩茄子500克,豬肉餡100克,澱粉10克,白糖50克,碘鹽5克、味精4克,醬油15克,料酒5克,蔥、薑末各5克,湯100克,色拉油適量。

做法:

(1)茄子去蒂洗淨去皮,切成5釐米見方的塊。在茄塊平面剞十字花刀,深度爲2釐米。

(2)炒鍋放油,燒至六七成熱,放入茄塊炸成棗紅色撈出瀝油,擺入大碗內。

(3)鍋內留少許底油,燒熱放入豬肉餡炒變色,加蔥、薑末稍炒,放醬油、鹽、味精、白糖、料酒、湯,燒開後倒入裝茄塊的碗內,上屜蒸10分鐘。

(4)把湯瀝於鍋內,茄塊扣入盤中,再把原汁用水澱粉勾芡,淋明油,澆在茄塊上即好。

提示:此菜仿東坡肉做法,茄塊要切大塊,炸成棗紅色。

6. 一品茄子

原料:長嫩茄子500克,豬五花肉75克,油菜心100克,澱粉10克,碘鹽5克,醬油8克,味精5克,白糖10克,蔥、薑絲各3克,蒜片4克,香菜3克,色拉油、湯、麻油適量。

做法:

(1)茄子去蒂洗淨去皮,切成長條形,五花肉切薄片,油菜心洗淨一切兩半,香菜切段。

(2)鍋內放油燒至七八成熱,把茄條放入鍋內炸成深黃色倒出瀝油,擺入湯盤內。

(3)鍋內留底油,燒熱後放入肉片煸炒變色,放蔥絲、薑絲、醬油、鹽、味精、糖、油菜、湯,燒開後,倒在茄條上,上屜蒸15分鐘,取出。

(4)把蒸好的茄條扣在盤內,再把湯瀝在鍋裏,加蒜片燒開,用水澱粉勾芡,淋麻油在茄條上,點香菜段即好。

提示:茄條要切均勻,掌握好蒸的時間。

立春養生
雨水養生
驚蟄養生
春分養生
清明養生
穀雨養生
立夏養生
小滿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