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養殖河豚魚可上餐桌 河豚毒性最強部位是哪

養殖河豚魚可上餐桌 河豚毒性最強部位是哪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2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養殖河豚魚可上餐桌 河豚毒性最強部位是哪
養殖河豚魚可上餐桌河豚毒性最強部位是哪

中國水產流通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崔和昨天透露,農業部辦公廳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最新下發《關於有條件開放養殖紅鰭東方魨和養殖暗紋東方魨加工經營的通知》,明確河豚魚“有條件放開”。目前該協會等正組織專家對養殖紅鰭東方魨和養殖暗紋東方魨的加工企業進行審覈,預計11月底首批加工企業將通過審覈,屆時,養殖的紅鰭東方魨和暗紋東方魨經這些企業加工處理後,就可以名正言順入市上餐桌。

崔和表示,目前的“有條件放開”尚屬試點,今後再考慮逐步放開其他可行的養殖河魨品種,或者放寬產品上市條件。

“有條件放開”條件成熟

1990年11月20日,由衛生部發佈施行的《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曾明確規定:“河豚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這一紙“禁令”影響了整個河魨(專業稱呼)產業20多年。

崔和告訴晨報記者,在此次正式出臺“通知”前,農業部、食藥監總局就反覆聽取專家、企業等的意見。今年上半年,按照農業部、食藥監總局的要求,中國水產流通加工協會還在京舉辦了聽證會。

“我國沿海常見的河豚魚有40餘種,此次有條件放開的是已經完全成熟的、經過20餘年經驗積累的兩個品種,即紅鰭東方魨和暗紋東方魨。”崔和表示。

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多部委多方做了工作,研究河魨到底有沒有毒和能不能食用。隨着近些年條件技術純熟,檢測數據顯示,養殖的河魨含有毒素遠遠低於風險值,檢測得到的最高毒素數值僅達30微克。這個數值是非常安全的,可以安全食用。同時,紅鰭東方魨和暗紋東方魨這兩個品種人工養殖的時間最長,控毒養殖技術和出口內銷市場最爲成熟。

生產企業需滿足苛刻條件

崔和指出,部分條件成熟並不意味任何一家企業都可以養殖河豚魚、加工河豚魚。據查,《通知》在加工企業等的條件上作出明確規定:加工企業應當有經備案的河魨魚源基地;具有河魨加工設備和技術人員,具備專業分辨河魨品種的能力,熟練掌握河魨安全加工技術;建立了完善的產品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制度和衛生管理制度。

養殖河魨加工企業應當按照河魨加工技術要求去除有毒部位和河豚毒素,河魨可食部位(皮和肉可帶骨)經檢驗合格後附檢驗合格證方可出廠。

“通知”同時規定,養殖紅鰭東方魨加工按照《養殖紅鰭東方魨鮮、凍品加工操作規範》執行。養殖河魨加工企業應滿足通知規定的條件,並將相關證明材料提交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同中國漁業協會河魨魚分會組織專家對相關證明材料進行覈實並公佈。

河魨加工產品應當包裝,包裝上附帶可追溯二維碼,並標明產品名稱、執行標準、原料基地及加工企業名稱和備案號、加工日期、保質期、保存條件、檢驗合格信息等。河魨加工產品應使用統一式樣的產品檢驗合格證明。

河魨產品的河豚毒素含量不得超過2.2mg/kg(以鮮品計)。檢驗方法按照現行國家標準《鮮河豚魚中河豚毒素的測定》和《水產品中河豚毒素的測定液相色譜一熒光檢測法》執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河豚毒素測定方法發佈實施後,按照新標準執行。

禁止經營養殖河魨活魚和未經加工的河魨整魚。禁止加工經營所有品種的野生河魨。

可用二維碼追蹤管理

崔和表示,將嚴格按照通知要求,對相關企業遞交的材料等進行嚴格覈實,目前,協會網站已經公佈審覈辦法。

張根玉同時透露,首批通過的加工企業名單中沒有上海加工企業。

就如何確保野生河豚魚不上桌問題,通知明確,將建立產品的全程可追溯制度,通過二維碼等對產品進行追蹤管理。

此外,全國各地監管部門也將加大市場監管。對銷售野生河豚魚的企業和個人,將嚴格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規定予以處罰。

2至5月河豚毒性最強

公告稱,河豚呈圓筒形,一般體長在100—300mm左右,大的可達630mm以上,其體內含有毒物質——河豚毒素。河豚魚的毒性是由其體內的河豚毒素引起的,我國每年均有吃河豚喪命的報道見諸報端。

“野生河豚含毒器官多,而且多分佈在隱蔽部位。”公告稱,河豚毒素含量高低次序爲:卵巢>脾臟>肝臟>血液>眼睛>鰓耙>皮膚>精巢>肌肉。河豚的卵巢和肝臟爲河豚內臟中的二大劇毒臟器,其含毒量的多少,常隨季節的變化而有差異。每年2—5月爲問豚卵巢發育期,毒性較強。

河豚毒素爲自然界毒性最強的非蛋白物質之一,屬於神經毒素的一種,毒性相當於劇毒藥品氰化鈉(砒霜)的1250倍,只需要0.48毫克就能致人死命。一隻河豚體內所含的毒素,估計足以殺死30個成年人。其毒素主要有河豚毒和河豚酸兩種,它首先作用於胃腸道,可引起局部刺激症狀,其次進入血液後迅速發生中樞神經和末梢神經的抑制作用,使人嘔吐、神經麻痹、四肢發冷,進而心跳和呼吸停止。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